2024/06/03HOT
技术共探丨9个应用场景站C位,是你想拥有的扫描电镜吗
后来的人们知道,这种神秘射线是一种短波电磁辐射。证明这一结论的是同样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劳厄,1912年他利用天然晶体的晶格作为衍射光栅,观察到X-射线的衍射现象。这成为X-射线衍射和晶体研究两大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探索物质的内在结构打开了崭新的视角。
110余年前,一位植物学家对叶绿素的研究,敲开了人类色谱时代的大门。
这种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带来的吸附与分离现象,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
为应对ICH和USP全新的元素杂质分析的相关要求,在元素检测过程中,方法验证环节的顺利开展和结果获取至关重要,如何在元素杂质验证中提高标准化程度,节省时间、减少主观判断进而提高效率?本平台特开辟“技术共探”专栏,邀请专研人员为本栏目提供素材,进行技术分享,与您共探专业精进之路。
ICH发布《Q1: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试验》第二阶段指南草案,整合了原有7份稳定性指南(Q1A-F及Q5C),首次将相容性研究纳入统一的稳定性框架。本文基于草案内容,系统梳理相容性研究的核心要求。
自2018年6月缬沙坦等沙坦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中首次检出亚硝胺杂质以来,多种药品中相继检出小分子亚硝胺或与原料药结构相关的亚硝胺杂质(NDSRIs)。截至目前,全球已出现多批次因亚硝胺超标而召回的各类药品,包括降压药(如缬沙坦、坎地沙坦等)、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消化系统药物(如雷尼替丁)、其它药物(氯吡格雷)等。亚硝胺杂质已经成为制药行业和全球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
本期推文将针对亚硝胺杂质的监管动态、毒性机理、产生来源、限度评估及控制策略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扫描文
虽然新版药典尚未正式公布,但我们已能从历次修订公示中初窥其貌。它会有什么新变化?哪些内容需要行业重点关注?聚焦生物制品领域,本期的专家解读将为您带来2025版药典《生物制品生产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微谱系列解读的首篇文章。
本期 ,我们将对在世界范围影响力深远且有代表意义的FDA、EMA,以及对我国的生物分析领域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2020中国药典9012,运用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部分进行深度比较和解读。欢迎各位专家进行勘误及指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