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审评"零发补"通过!微谱成功助力吉林敖东延吉药业产品获批上市
2024/10/12
110余年前,一位植物学家对叶绿素的研究,敲开了人类色谱时代的大门。
这种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带来的吸附与分离现象,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
俄国的植物学家 M.Tswett,色谱法创始人
随后,液相、气相等各类色谱技术迅猛发展。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乃至空间探索等诸多领域。
离子色谱出现前,科学已经发展到需要应对大量无机离子分离和分析等难题的阶段。1975年,美国Dow化学公司的H-Small和T-S.Stevens首先提出了离子交换分离抑制电导检测分析思维。从此,离子色谱法(ion chromatography, IC)正式登上成分分析的科学舞台。
离子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一种。它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可以连续对共存的多种阴离子或阳离子进行分离、定性和定量研究。
基本原理
离子色谱仪
Thermo RFIC(电导检测器)
搭载自动进样系统,流动相发生系统(保证流动相的稳定性)和抑制电导系统
常见的离子色谱分离方式有三种: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C)、离子排斥色谱(HPIEC)和离子对色谱(MPIC)。
用于三种分离方式的柱填料的树脂骨架基本都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的共聚物,但树脂的离子交换功能基和容量各不相同:HPIC用低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HPIEC用高容量的树脂,MPIC用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多孔树脂。
三种分离方式各基于不同分离机理:HPIC的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HPIEC主要为离子排斥,而MPIC则是主要基于吸附和离子对的形成。
研究内容
离子色谱法深刻影响并重塑了药品的研究历史。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药物质量检测中只观测形状,并根据经验来判断的粗放式方法,让研究者对药物的具体了解到达分子级别的水平,使药物质量有了一个相对更加科学可靠的检验标准。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对原料药/制剂中的杂质离子(如氯离子、溴离子、亚硝酸根离子)进行定量分析和控制,对原料药中结合的酸根如磷酸根、盐酸盐、甲磺酸盐、乙酸盐、钠盐、钾盐等进行含量测定和控制。
当下,国内的研究一般参考《中国药典》9101的指导原则进行。我们通过严密的方法开发与验证环节,可以根据待测离子和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色谱柱及淋洗液体系,实现样品中目标离子良好的选择性,并且达成精密、准确地汇报目标离子含量的最终目的。
精选案例
在该实验中,我们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某原料药中的杂质离子,包括氯离子和碘离子,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的检出限可达到0.001%,远低于限度要求。
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某原料药中的结合酸根离子进行含量测定,检测重复性RSD和重现性RSD均小于2%(只进不舍汇报为2%)。
相较而言,离子色谱在进样重复性(峰面积和保留时间)方面表现优异。同时,相比LCMS/GCMS的方法,该方法对小分子有机酸(如氯乙酸、三氟乙酸、甲磺酸、亚硝酸等)、有机胺(羟胺、二甲胺、二乙胺等)有更稳定、灵敏的响应。
相关经验
药品名称 | 检验项目 | 色谱柱 |
肝素钠 | 有关物质 | AS11-HC |
帕米膦酸二钠 | 含量测定 | AS22 |
氯磷酸二钠 | 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AS11-HC |
磷酸头孢吡肟 | N-甲基吡咯烷 | - |
中药材 | 二氧化硫 | AS11-HC,AS14 |
硫酸依替米星 | 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C18 |
沙坦类降压药 | 叠氮根 | AS18 |
低分子肝素 | 硫酸根 | AS11 |
低分子肝素 | 亚硝酸根 | PA1 |
阿仑膦酸钠 | 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AS23,AS11-HC |
甲硝锉氯化钠注射液 | 亚硝酸根 | AS18 |
甲硝锉注射液 | 亚硝酸根 | AS18 |
甲硝锉葡萄糖注射液 | 亚硝酸根 | AS18 |
单抗 | N糖谱测定法 | CarboPac PA200 |
托吡酯片 | 硫酸盐和氨基磺酸根 | AS18 |
注射用洛帕 | 乳酸 | AS9-HC |
洛帕 | 乳酸 | AS9-HC |
羟丙甲纤维素 | 甲酸根离子、乙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 AS11-HC |
羧甲淀粉钠 | 氯乙酸 | AS11-HC |
乳糖玉米淀粉共处理物 | 有关物质 | CarboPac PA20 |
△ 上图为各国药典中采用离子色谱进行的实验